下午將和一群好友去歷史博物館和米勒約會
同學建議先認識一下再去.收獲才會更大.剛好從圖書館借了一本現代美術.就跟大家分享一下.
之前看過美人的節目有專家提到:
這三位少婦哪一個是媽媽?哪一個是女兒?那一位又是阿嬤?
您看得出來嗎?
我覺得畫家真是太厲害了.在作畫中.早已構思好.該如何顯現畫面的張力.明暗.

米勒1814-1875身為農家子弟,自幼即具繪畫的天賦,於23歲時前往巴黎追求藝術生涯。當時的巴黎因受工業革

命的影響而不斷地擴展。同時加上城市的興起,相對地自然環境也就受到摧殘而城市文明日趨複雜,在這樣的壓

力下,米勒的草根性卻為「回歸田野」的呼喚而激盪起來。米勒終於在1849年移居世外桃源  巴比松,由於它的

自然之美,造就了巴比松畫派,而米勒為其領導人物,建立了堅實的「寫實主義風格」之風景畫,此後風景畫從

陪襯的角色走向獨立自主的地位。寫實風景畫是以描繪「自然」為主,我們會立即聯想到浪漫派的風景畫師亦是

以自然為師,雖然兩者同樣是描繪山水,然而卻產生不同的情懷和視野,比如說浪漫主義畫者的山野是經過詩化

的文飾;而米勒的平野是質地粗曠的現實。米勒認為農人是土地的播種者和耕耘者,乃自然中真正的英雄,所以米

勒便以代言人自居,在作品中將農人和大地相依相存的情感昇華為宗教般的莊嚴景色。事實上,米勒所展現出來

的動人心弦的真實,乃透過米勒自身血液中刻苦質樸的精神而忠實地表露出來,無怪乎後期印象派大將梵谷視米勒為心目中的偶像。

拾穗(The cleaners)18571f油畫83.5X11lCm
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「拾穗」、「晚禱」和「掘洞之人」皆是家喻戶曉 的作品,米勒的畫作之所以受大眾的喜愛,乃是由於作
        品中所含育的其實情感。「拾穗」一件中描寫勞動者立於浩瀚的天空下,耕作於廣漠無垠的田野上,使得卑微而樸拙的農人,在這片蒼茫之中更增添一份尊 貴而為人所敬重。此圖米勒以忠懇的態度記錄下所見所感的勞動者生活,其中沒有刻意的經營和戲劇性的誇張 色彩。前景三位拾穗者是焦點人物,壯碩身軀和渾厚的手臂與手掌刻畫出農民辛勤的精神。而遠方的人群也如拾穗者一般沈默而專注的工作,左方的大乾草堆聳立,在其旁的工作者於首次展出時被批評為食藏著企求革命的暗示。事實上,這只是當時政治的敏感,米勒筆下的 農民生活是絕對真實的。此外,覆蓋於整個大地的矇矇大氣,更將一切現實轉化為令人感動的莊嚴景象。
  本文轉載自--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-現代美術鑑賞和理念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rryj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